近日媒體報道稱,聯合利華、寶潔、納愛斯、立白等日化用品生產企業的大部分品牌都將提價,提價范圍5%-15%。隨著物價的高企,百姓花在日常消費品的錢也與日俱增,在通脹壓力仍然高漲的情況下,消費者對生活用品的價格已經高度敏感。
據悉,目前在中國的洗滌用品市場,寶潔、聯合利華、立白和納愛斯四大日化巨頭,幾乎占據了全國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如此推測,四大日化巨頭是否已經對中國的日化市場形成壟斷?
消費者認為,成本增加已經成為商品價格上漲冠冕堂皇的理由。生產企業只說因成本上漲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卻從來都規避成本到底是多少、哪些成本上漲了、上漲了多少。以日化產品為例,所謂原料成本上漲,恐怕業內人士也不一定一清二楚,日化企業完全是自說自話,缺乏基本的公信力,企業不能利用這點而搪塞消費者。
評論人士認為,如果成本確實提升,企業漲價無可厚非,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通過大型經濟體的聯盟和聯動來達到漲價并“挾持”市場的目的,不僅違背市場經濟規律,還涉嫌違法。
是否涉嫌價格壟斷
3月初,西班牙以操縱價格為由,對法國歐萊雅公司、美國寶潔公司等多家化妝品制造商處以總共5000萬歐元(約合6980萬美元)罰款。據該委員會調查,上述企業在20年內結盟操縱價格,阻礙歐洲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早在2008年,包括聯合利華、寶潔、高露潔在內的9家歐美日化產品制造商就因涉嫌在法國市場共謀操縱價格而受到調查。據報道,這些公司涉嫌從2004年底開始共享市場份額、
價格和分銷商等方面的商業信息,并就這些產品在法國的售價達成廣泛協議。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曾說過一句話:同業中人甚至為了娛樂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他們談話的結果,往往不是對付公眾便是籌劃抬高價格。消費者由此質疑,“近日,聯合利華、寶潔這樣的死對頭在這次漲價中卻表現出非常的和睦,3年來日化用品最大幅度的漲價,四大日化生產企業并駕齊驅,均選擇在4月左右漲價,這未嘗不讓消費者心生懷疑之心。”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確實是由于原材料漲價引起商品漲價,這是無可厚非的、允許的,但是“漲價不允許串通”,如果經調查發現行業內企業制造價格預期,聯手漲價或是散布虛假調價信息,擾亂市場秩序,是必須要處罰的。
上海市物價檢查所副所長李學武對媒體稱,上海物價部門已經注意到四大日化品牌“提價”一事,并且已經向國家發改委匯報。
李學武表示,四品牌“聯手提價”涉嫌違反《反壟斷法》,一旦國家發改委組織各省市價格部門對此事開展反壟斷調查,上海將對四品牌中總部在滬的跨國企業展開調查。不過他表示,跨國企業通常有豐富的反壟斷調查經驗,因此價格部門取證難度較大。
成本上漲成漲價理由
據國內有關媒體報道,幾大日化生產企業商品價格上漲,原料成本上漲是其主要原因。
聯合利華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日前對媒體稱:日化行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產品,目前國際油價已從去年的50美元漲到了現在的100美元,洗滌用品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劑價格已漲了六成,塑料包裝也漲六七成,肥皂等產品要用的植物油價格也漲了五成以上。油價上漲還大大增加了運輸成本,另外,今年外資企業都要享受國民待遇,稅收增加了,以洗發水為例,增加了1.2%左右的稅率。
曾錫文說:“日化行業是一個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如果我們漲價了,競爭對手卻沒有跟進,那慘的肯定是我們。因此,我們此次的平均漲幅沒有超過10%。而且未來也不排除成本繼續上漲而導致繼續漲價。我們不是第一家漲的,也不會是最后一家漲的。”
寶潔、聯合利華、立白和納愛斯日化生產企業的集中漲價,消費者對此有很多的質疑。他們認為,生產企業一直在強調原材料都上漲了幾成幾成,卻一直規避原材料原來是多少錢,現在是多少錢,消費者從頭到尾都不知道漲價前原材料的成本是多少。任憑生產企業說漲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消費者只能選擇接受和囤貨,監管部門應該行使其監督權,調查日化生產企業價格是否非漲不可。
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日化生產企業漲價的背后確實有上游原材料漲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存在,但對于這種壓力,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內部挖潛來化解,日化企業其實有很多種辦法來化解漲價,其中很有用的辦法就是推出新品。
先炒后漲聲東擊西
物價已經成為當前老百姓最為敏感的話題之一。企業“提前宣布漲價”所帶來的廣告和試探效應已經初現,一些城市的日化、洗滌用品銷量正在悄然攀升。各大超市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消費者囤貨行為。
而在各大超市記者看到,很多洗發水和洗滌用品均有不同力度的促銷活動,力士洗發水買1送2(即買1個400毫升洗發水贈2個50毫升護發素),屈臣氏潘婷洗發水750毫升52.9元,加1元送200毫升護發素等促銷活動。
在高成本壓力之下,這些日化生產企業為何還敢如此大力度地開展促銷活動?究竟是以此消息來試探市場,還是策劃此次漲價來提升短期銷售量,謀取利潤?
一家公關公司的部門經理告訴本報記者,2008年初,在一些原材料漲價的背景下,部分國外品牌奶粉漲價,漲價幅度從5%至30%不等,而在正式提價前,一些商家就提前發布奶粉漲價信息,導致部分超市出現消費者搶購“洋奶粉”現象,在媒體報道后,一些消費者就會很自然地認同提價的做法。最后,這些品牌果然提價了。“經過多次這樣的事情,我們發現,這就是一種市場試探的方法。一些廠家,先散布漲價的消息,然后通過一些報道擴大影響。最后調查一些消費者的接受度,如果消費者接受,那么迅速提價;如果不接受,那么就可以辟謠了。”
提前散布漲價消息影響正常的市場秩序和定價機制,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分析人士指出,在嚴格控制物價總水平的形勢下,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壟斷寡頭“提前宣布漲價”這一現象高度重視,及早介入,除了對于漲價和漲幅的合理性進行監管之外,也要對其是否涉嫌廣告、試探等目的進行調查,并且重罰不法行為。
保障市場供應、穩定市場價格是政府的責任,現行法律法規也賦予政府價格監管的職能和手段。中國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團長邱寶昌律師指出,《價格法》第十四條提到,經營者不得有八種不正當價格行為,其中就包括“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
行業專家認為,這些日化企業的行為已涉嫌構成價格壟斷。如果企業串通漲價,且合計市場份額占1/2以上,就存在價格壟斷嫌疑。企業有定價自由,但不能濫用。尤其是憑借市場壟斷地位,濫用定價自由,不僅損害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中小企業利益。如果涉嫌價格壟斷,即便提前公布漲價也不能使其行為合法化。
日前,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媒體稱,發改委對此事高度關注,已經約談了相關企業,了解情況,并明確表示,各類企業要加強社會責任,不得隨意搭車漲價,更不許串通漲價、哄抬物價。
發改委表示,洗滌用品和方便面等,都是群眾生活必需品,其價格的變動直接影響群眾的生活。這些漲價信息在網上廣泛傳播,加劇了群眾對后期物價走高的擔憂。國家發改委表示,將派出調查組赴有關企業進行調查。
另據報道,在發改委的干預和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一些原計劃于4月1日對洗衣粉、洗發水等日化產品提價的超市也決定先暫緩漲價。
Chem23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