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轉窯的煅燒不利引起后結圈的影響,在回轉窯的煅燒過程中,所形成的后結圈,在窯內的危害是最大的,它實質是燒成帶尾端以及放熱反應區交界的窯皮。在回轉窯熟料煅燒運轉中,物料溫度在高達1280度時,它的液相粘度就會非常大,就造成了后結圈的出現,并且在溫度降下來之后仍然很牢固,不容易清理掉。本篇為您介紹水泥回轉窯后結圈及前結圈問題解決方案。
在回轉窯的正常煅燒運轉中,后結圈體的內徑裝置經常會因燒熔而出現掉落現象,以維持窯內正常的圈體內徑。如果實在1250-1280度的溫度之間形成的液相量比較多時,后結圈現象就會很快出現,從而阻礙回轉窯的正常運轉。后結圈的形成,一般在燒成帶的最邊處或是更遠,一開始則表現為燒成帶后邊窯皮逐漸變長,且厚度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出現后結圈。后結圈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窯皮的長度會是正常情況下的長度的幾倍。因此為了維持回轉窯的穩定運轉,并避免后結圈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損失,我們更應該常常關注回轉窯的運轉狀況,隨時做出有利于窯運轉的調整措施。
在回轉窯的首次投料操作窯保證分解爐內溫度比較適宜,進入回轉窯的分解率也要得到保障,保持預燒和燒結的平穩,以防因為過低的分解率而造成回轉窯的煅燒負擔。窯運用高窯速進行接料,在投料后不會使喂煤量增加以及窯處于長時間的低速運轉狀態,二次風溫度就會非常低,冷卻帶會出現加長的現象,形成導致前結圈的產生。